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10:19:38

热门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关注 > > 正文

    天津南开:古街非遗唱响时代“新声”

    发布时间:2025-03-02 09:02:2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刊文截图

    甲辰岁尾,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冬日暖阳里,一串串红火的灯笼高高挂起,古色古香的非遗老字号店铺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老味茶汤的龙嘴大铜壶蒸腾着热气,瞬间沏出一碗香甜浓郁的面茶……皇会展演、舞龙、舞狮、高跷、杠箱、天津时调、京韵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轮番上演,老街上浓浓的年味昭示着乙巳蛇年到了。

    一年前,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一年来,街区引进整合非遗店和老字号,丰富文化业态,优化产业布局。目前国家和省市级非遗店、中华和省市级老字号已达34家,文化业态占六成,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同比上涨10.9%。

    “我最喜欢听相声,吃驴打滚儿,还想去看皮影戏和吹糖人。”得知去年12月4日,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来自河北的孙先生特意带孩子来古文化街逛非遗,“这里不光有年味,还有浓浓的文化味。”

    走进古朴典雅的泥人张世家店铺,《小八路》《孔子抚琴》等一件件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的彩塑作品映入眼帘。“捏活人间百态”的泥人张彩塑是天津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第六代传人张宇已经从事这项技艺三十多年了,他说:“坚持源自喜爱,作为传统手工艺从业者,要把守正这件事真正落到实处。”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古文化街非遗店、老字号众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守住了传统的“魂”、把准了现代的“脉”,但也有一些老字号面临产品单一、缺少创新、传承困难等困境,需要创新发展,更好地跟上时代步伐。“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更要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古文化街管委会主任张鸿鹏向记者讲述了相关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生动故事。

    宫前广场上,锦色长龙在铿锵喜庆的锣鼓声中翻腾起舞,赢得满堂喝彩。马成/摄

    对祥禾饽饽铺店面内部装饰方案先后提出三次修改意见,支持杨柳青画社开发文创产品、增加经营品类,鼓励更多老字号因地制宜推出各类创新产品……一年来,管委会党员干部们推动街区店铺增强内生动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帮助非遗、老字号与时俱进、活在当下。

    “萨其马、贵妃饼、枣花酥这些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津味儿’卖得最好。”祥禾饽饽铺的售货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店里在做好老味道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了状元饼、五毒饼等时令糕点,并根据健康科学饮食需求,对产品进行了减油减糖改造,受到了各个年龄层顾客的喜爱。

    宫前广场大屏幕上,正在播放的十八街麻花公益广告片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停留:香甜的面团被揉搓成一根根长度、粗细均等的长条,师傅提起两端用力一拧,然后扔入油锅炸制,膨胀、变色,再撒上冰糖、青丝玫瑰等辅料,香甜酥脆的麻花就出锅了。“古老的技艺之所以经久不衰,规矩是最好的‘防腐剂’,始终遵守规矩和标准,才能确保品质始终如一。”伴随音乐响起的旁白,道出了精湛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之根本在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体现,也是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大力弘扬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传承的重要落脚点。市区两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守正、自律、奉献等廉洁元素,打造了多部廉洁文化与非遗的“联名”微视频,充分发挥古文化街宣传推广的载体平台作用,推动廉洁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一群人、一条街、一座城。

    风筝制作“选材要正直”,扎制要“严丝合缝才能经得起风的考验”,一只只“风筝魏”告诫党员干部要像扎制风筝骨架一样扎牢自己的根基;木版年画套印时不能墨大,超出“度”的范围,印出的年画是不成形的,一幅幅“杨柳青”木版年画警示为官做人务必廉而有节……公益广告仍在继续,父母俯身给孩子讲解,老夫妻相携驻足,举目片刻,廉洁文化的种子悄悄植入心田。 

    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夜幕降临,古文化街流光溢彩,拉满人间烟火气。漫步其间,现代产业春潮涌动,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雕、画、写、扎、缝、剪,没丢失,没遗落,好多人坚守本心,好多人继往开来,这是津门故里的六百年,这是非遗里的中国年。(记者  黄鑫媛)